楔子:
明朝成化十八年,内阁次辅刘吉遭遇了一件令他颇为尴尬的事情。那时,刘吉奉旨前往江南巡查,途经浙江淳安时,他突然想起自己曾与商辂共事多年,而商辂已告老还乡,定居淳安。出于对这位前辈的敬意,刘吉决定亲自上门拜访商辂。当刘吉抵达商辂的家中,商辂出于礼仪,让自己的一众儿孙前来拜见刘吉。很快,刘吉便见到了商辂的儿孙众多,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向他行礼,刘吉带去的二十多份见面礼竟然显得不够,商辂深感自豪。
《明史·商辂传》记载了当时的情景:商辂感慨地说:“吉与公同事历年,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,宜天之报公厚。”他意思是,刘吉曾与自己共事多年,自己从未见他做出不公正的事,而如今,商辂的儿孙满堂,看来这是命运的回报。
展开剩余86%在成化年间,商辂和刘吉的政治风格截然不同。刘吉在内阁担任了17年,实际并没有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贡献,他和万安、刘珝常被称为“纸糊三阁老”,即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职位。与之相比,商辂是一位真正的贤臣,他入阁19年,始终保持端正的品格与正义的行为,堪称“贤相”。当时有一种说法:“我朝贤佐,商公第一”。
本文将通过史料,深入探讨商辂的宦海沉浮,揭示这位三元及第的内阁首辅在明朝中期的历史地位。
商辂(字弘载,号素庵),浙江淳安人。据《商文毅公墓志铭》记载,商辂的祖先商瑗,原为西夏的都知兵马使,宋仁宗时期归附宋朝,得到土地定居,商家世代耕读,逐渐成为名门望族。商辂出生在永乐十二年(1414年),自幼聪颖,被乡里誉为“神童”,十余岁便中了秀才。宣德十年,21岁的商辂在乡试中名列第一,成为解元,十年后进京参加会试,又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状元。这样的人才能一连中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被称为“三元及第”,这在古代科举中是极高的荣耀。
《明史·商辂传》记载道:“终明之世,三试第一者,辂一人而已。” 这意味着,商辂是明朝唯一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。虽然有一些争议,《钦定续文献通考》则称商辂是继洪武时期的黄观之后的第二个三元及第,但无论如何,这并不能掩盖商辂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与声誉。
商辂在正统十年考中状元,那时正值太皇太后张氏已故,只有年迈的杨溥辅政。明英宗朱祁镇当时正试图摆脱老一辈权臣的束缚,寻找适合的人才来辅佐他。商辂作为状元,极得朱祁镇的青睐,很快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,继而被调至东阁观政,成为重点培养的对象。
《明史》曾称商辂:“丰姿瑰伟,帝亲简为展书官。” 商辂才俊出众,身材俊朗,明英宗将他任命为自己的展书官——实际上就是作为皇帝的文学顾问,负责辅助皇帝读书、翻阅文件。这一职务看似微不足道,却实则为商辂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机会,也使他在政界的影响力不断上升。
然而,命运的波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。正统十四年,明朝爆发了震惊全国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明英宗亲自带领50万大军出征,却在土木堡惨败,被瓦剌人俘虏,震动朝野。当时,京城陷入混乱,孙太后宣布立年仅3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,由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。此时,瓦剌人进逼京城,整个局势风雨飘摇。面对危局,于谦等人建议推举郕王朱祁钰为帝,形成以朱祁钰为中心的过渡政权。
当时,朱祁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,提拔了两位状元——商辂和彭时进入内阁。商辂虽然年轻,但由于他的学识和名声,以及尚未深陷于太上皇朱祁镇一派的局面,因此迅速得到提拔。商辂和彭时这两位状元在内阁中并肩作战,显示出他们的政治远见与卓越能力。
商辂与彭时虽然都身为状元,但性格迥异。商辂雄心勃勃,计划在内阁中大展拳脚,而彭时却认为自己资历尚浅,数次以“回乡守孝”为由推辞。然而,朱祁钰坚持让彭时留下,两人最终一同步入内阁。
在景泰元年,随着瓦剌退兵,内外形势逐渐稳定。商辂和彭时在内阁中通力合作,支持于谦的抗敌政策,同时处理政务,展现了出色的行政能力。商辂更是因其卓越的领导力,在处理危机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。
景泰八年,朱祁钰因病去世,内阁局势风云变幻,朱见深继位成为明宪宗。在此期间,商辂和彭时不仅要面对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,还要处理朝堂上的诸多事务。
商辂的品格与能力,始终让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。他不仅在政治上坚持正义,在民间事务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感。正如《明史·商辂传》所述,他为百姓安定粮食供应、主持土地争夺案件,诸多事宜都见证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。
然而,随着朱见深对宦官汪直的袒护,商辂的政治地位逐渐受到挑战。最终,他因坚持正义与道义而遭到贬黜,结束了自己作为内阁重臣的生涯。尽管如此,商辂并未因此放弃为国为民的初心,他回到家乡后,继续以乡绅的身份,协助乡民,致力于地方建设。
商辂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即使他已退休,依旧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。他的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传颂,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、最具道德修养的宰相之一。
《明史》对商辂评价道:“自三杨外,前有彭、商,后称刘、谢。”他不仅是明代伟大的宰相之一,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臣,深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鑫优配-配资门户-十倍股票杠杆-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