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今天,一个中亚国家却悄悄出手,要在关键领域复制中国模式、分得一杯羹。

据路透社消息,哈国的欧亚资源集团(ERG)日前宣布,将投资2000万美元在本国境内建设首座生产关键矿物镓的设施。该项目于明年启动,预计投产后将使其一跃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镓生产国。
别看只是一个2000万美元的小项目,但在当前这个“谁卡谁脖子”的时代,关键矿产比武器还敏感。
我们都知道,镓在关键矿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,被广泛用于5G通信、雷达系统、航空航天、导弹制导和太阳能等高端技术领域,是半导体产业的“命根子。美国早在2023年就将镓列入“关键矿产清单”,欧盟同样也紧盯不放。
但问题在于,这种金属虽然“高大上”,却极其难开采和提炼。镓并不像铁、铜那样“挖出来就是矿”,而是以极微量的形式伴生在铝土矿或锌矿中,需要复杂的化学手段从冶炼废液中“滴水般”提取出来。也正因如此,美国早在1987年就彻底停止了本土镓的提取,至今仍高度依赖进口。
而中国则不同。数据显示,当前全球90%以上的镓供应,都来自中国,中国不仅在产量上遥遥领先,还拥有完整的冶炼、深加工和出口体系。这也让中方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据了优势地位。
在近段时间的中美关税战中,稀土管制无疑成为了一张很好用的“王牌”。自去年 12 月,中国禁止向美国出口镓、锗和锑后,美国多个领域受到直接冲击,尤其是军工企业、高端芯片制造商,以及特种雷达系统开发机构,几乎陷入“无米下锅”的境地。

在稀土“王牌”的掣肘下,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关税政策有了不小的调整。哈萨克斯坦此次将重心放在镓这类关键矿产上,无疑是从中国管制稀土矿产一事中嗅到了机会。
他深知,西方不会坐视被中国“一家垄断”,自然急于寻找“替代国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如果ERG的计划顺利落地,那么哈国将有机会“承接中国之后的位置”,成为镓资源新的全球供应中心之一。
不得不说,托卡耶夫此举,外交上可谓一石多鸟:
对美欧来说,哈国是“中立可靠”的替代选项;对中国来说,哈方不争夺市场份额,而是借中方收紧出口后留下的空白进场。再加上中哈两国本就在石油、稀土、核能等多个战略资源领域有深入合作,未来甚至可能在镓产业形成“互补型配合”。
托卡耶夫这步棋,不仅能为哈国赢来真金白银,更可能将其推上关键矿产领域的地缘博弈新高地。
但问题是,哈萨克斯坦是否真的能成为“全球第二大镓生产国”呢?
客观来说,哈国确实具备一定的潜力。毕竟哈国拥有大量铝土矿资源,而镓正是从铝土矿冶炼副产品中提取的。欧亚资源集团(ERG)原本就运营着大型氧化铝加工厂,这为镓的提炼提供了“母矿”与“载体”。
而且哈国的基础工业能力在过去十年里有了长足发展,政治上也保持相对中立,与中、俄、欧盟等国家都有密切往来,这为其引进西方技术设备、吸引外资合作提供了不少方便。

但我们也不得不给哈国泼盆冷水:有潜力归有潜力,想要从一个新手一跃成为产业链“老大”,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哈国虽然有铝土矿,先进设备也在筹备当中,但却缺少最关键的镓的提取与深加工技术,而且也没有成熟的镓产业团队,既没经验,也没标准。而且2000万美元的投资,对一个镓项目来说,只能说是“打基础”,谈不上规模化产出。要真正建立起从原材料到出口的完整产业链,后续还需要持续大额投入与跨国合作。
说白了,这更像是托卡耶夫对未来的一次“战略下注”。
不过从中国的角度而言,哈萨克斯坦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:未来全球不会缺少对中国“资源牌”的觊觎者。
尤其在美欧推动“供应链去中国化”、对关键矿产进行“多元布局”的大趋势下,像哈萨克斯坦这样资源丰富、政治中立、地理位置敏感的新兴国家,势必会越来越多地被推上“替代中国”的台面。
中方必须警觉,镓只是开始,未来稀土、锂、钴、钛等关键矿种都有可能面临“外围国家分流”的局面。
我们的“王牌”,不能只靠资源垄断,更要靠技术壁垒和产业优势来巩固。否则,一旦别人补上了那条“短板”,王牌也可能变成空牌。
中鑫优配-配资门户-十倍股票杠杆-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